《北邙山》
拼音:běi māng shān
朝代:唐 体裁:七绝 作者:沈佺期
城中日夕歌钟起,山上惟闻松柏声。
沈佺期简介:
沈佺期,生卒年不详,字云卿,相州内黄(今河南内黄)人。上元二年进士,官至太子少詹事。曾因贪污及谄附张易之,被流放欢州。他与宋之问齐名,号称“沈宋”。他们的诗作大都是歌舞升平的应制诗。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... > 更多介绍
北邙山赏析:
这首《北邙山》表现的是人生短暂、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。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 ,“词显意深,语近精遥 ”,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,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。
一般登临怀古之作,不外是感怀古今,写景叹时、潇洒游适之类。这首小诗取材写境都很别致,于平常语中见功夫,令人回味无穷。
起句就题目“北邙山”叙述开来,坟墓鳞次栉比,寒气逼人。北邙山是以坟山著称的,自东汉以来,这里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。诗的第一句就突出了这个特点。这垒垒的坟墓似乎没有什么美丽可赞之处。按一般的写法,要赞颂一下王公的业绩,描绘一番牌坊碑宇的巍峨壮观等。可诗人仅仅用了“列坟茔”三字叙述。而下句呢,却陡转至京城洛阳,用映衬的手法给阴森死寂的邙山添加了一个繁华热闹的背景。经过这“万古千秋对洛城”的铺排点染 ,顿觉诗意盎然,发人深思:洛城、邙山千年万代遥遥相望,这是两个阴阳不通的世界,又是两个相通的世界!今天长眠邙山的人,不正是昨天洛城寻欢作乐的人?而今天洛城正在寻欢作乐的人,明天不也正是长眠邙山的人。这生生死死无穷已,年年代代递相续!这就是洛城与邙山的关系。诗人只用了两句对比的诗便概括完了。
第三句“城中日夕歌钟起 ”,是描写洛阳的繁华热闹。歌钟日夜响彻不停,从悠扬和鸣的钟声不难想象那急管繁弦、轻歌曼舞的盛况。诗人对洛城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深为了解的。他是宫廷中的一员,曾“恩私宦洛阳 ”,“扈巡行太液,陪宴坐明光”。正因为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的上层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,所以面对那垒垒坟墓才发出了深沉的慨叹 :“山上唯闻松柏声 ”!三、四两句对比强烈,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颇有“余思”的佳句。
这首七言绝句,结构严谨,章法精巧,虽只四句二十八个字,却写得抑扬顿挫,余味无穷。诗人并未正面抒怀感慨,只以轻轻的笔触勾勒出几幅人们并不陌生的画面。那些入画的事物是人们熟视无睹、听而不闻的邙山、洛城、坟茔、钟声、松柏声。但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互相映衬对比,就产生了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。
沈佺期的其它诗词:
- 安乐公主移入新宅
- 白莲花亭侍宴应制
- 被弹
- 别侍御严凝
- 长门怨
- 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
- 酬杨给事兼见赠台中
- 初达驩州
- 初达驩州
- 初冬从幸汉故青门应制
- 春闺(一本连后杂诗三首作杂诗四首)
- 从崇山向越常
- 从驩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
- 从幸香山寺应制
- 骢马
-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
- 答宁处州书(一作答宁处州报赦)
- 登瀛州南城楼寄远
- 度安海入龙编
- 凤箫曲(一作古意)
-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
-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
- 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
-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
- 奉和洛阳玩雪应制
-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
- 奉和圣制幸礼部尚书窦希玠宅
-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
- 古镜
- 古意
- >更多作品
相关诗词:
- 释绍昙:爱山
- 喻良能:爱山
- 张恪:安定山
- 徐钧:安禄山
- 王安石:八公山
- 陈著:八句呈董稼山
- 陈三立:八月十三日会葬恪士西湖吉庆山
- 杜甫:巴山
- 李新:巴山
- 虞俦:罢郡游何山
- 杨修:白都山
- 杨备:白都山
- 李建中:白鹤山
- 吴世范:白鹤山
- 林斗南:白石山
- 宋晋之:白石山
- 叶原贺:白石山
- 张志道:白石山
- 王栐:白水山
- 戴表元:白岩山
- 李白: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
- 卫宗武:白霅和石山
- 范雍:白兆山
- 王安石:白紵山
- 范成大:百丈山
- 李忱:百丈山
- 袁陟:百丈山
- 郑樵:百丈山
- 方回:半山
- 董嗣杲:包家山
- 赵永嘉:宝盖山
- 方信孺:抱旗山
- 曾巩:鲍山
- 徐夤:北
- 王安石:北陂杏花
- 方回:北本兰亭
- 曾几:北垞
- 李处权:北禅
- 文同:北禅龙井
- 皮日休:北禅院避暑联句
- 文同:北城楼上
- 范成大:北城为雪所厄
- 陶弼:北池
- 曾巩:北池小会
- 仇远:北窗